查看原文
其他

赤子之心谈保护——石库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016-03-25 娄承浩 同济规划TJUPDI


娄承浩

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副研究馆员



◆  ◆  ◆  ◆  ◆  




赤子之心谈保护

——石库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与石库门


今天说下石库门房子。上海的石库门大家很关心,不仅我们师生,石库门居民关心,全上海、全中国人都很关心。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如今71岁。在建筑设计院工作50年,在石库门生活了40年,研究上海历史建筑文化30多年。80年代开始,我在报刊等发表240多篇文章,大多数是关于上海的建筑。我是上海人,在建筑设计院和档案室工作过,有这个优势。




解放初期,上海市中心几乎没有高层,这片土地上基本都是石库门房子。石库门是解放前主要的居住形式。1979年,文化革命结束,新建设开始了。这时候上海高楼也不多,80年代二军大成都路病房楼,华山医院是仅有的高楼。高楼大厦基本是198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的。


1949年,上海巳成为拥有546万人口大城市,现在2000多万。当时这么多人口已经是大都市了。市区主要在浦西,浦东是乡下。浦西84万平方公里区域内,住宅总面积2359万平方米,其中旧里1243万平方米,占全市住宅52.7%,旧里即是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它象一个巴掌的脉落一样分布在全市各个角落,南市区、杨浦区、南汇区、卢湾区、黄浦区、闸北区等都有,成为上海住宅中量大面广最贴近老百姓的住宅类型。我们的父辈大多数生活在石库门,我们上年纪的人青少年时代大多数生活在石库门,我们至今记忆犹新。石库门邻里关系亲密无间。家里有事,可以把孩子托付给邻居。一个人过生日,还要给邻居们一家一家端大肉面。有人生病去医院,邻居都来帮忙。这种亲密的关系是现代商品房里面的生活感觉不一样的。从照片上,我们看到济南路185弄居民乘凉聊天 、大德里居民剥毛豆谈家常,这就是石库门风情。石库门生活环境十分便利,弄堂四通八达,成为几百万上海人的情怀。




石库门的渊源


关于石库门的渊源,一种说法是脱胎于英国邻里式住宅,另一种说法是石库门是石头箍住的,这个形状是叫石库门。我的理解是,石库门其实是脱胎于江南民居,上海的郊区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石库门三开间一厅两厢平面布置和民居相仿,农村的房子到了城市以后就瘦身了,院子瘦身后改为天井。1920-1930年代,随着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后期石库门上,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越来越少,西方建筑元素日益增多,形成了中西杂掺的风格。这种建筑风格与上海城市海纳百川的特性相一致的。清末,上海画坛以吴昌硕为首的画家,吸纳历代各流派特点后自成一体,便称为海派,石库门住宅深受海派文化影响。早期的中国民居有仪门、马头山墙或观音兜山墙,石库门也借鉴过来。





仪门早期的砖雕非常繁复,堪称工艺品,后来逐步简化。在新场古镇可以看到清末民居的仪门有匾额和砖雕,也可以看到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西式列柱。这个石库门原始设计图看的出非常完整,平面图、立面图都有。




我们看老式石库门如斯文里、新式石库门梅兰坊,如果按照一户人家一个门,相当于现在的联体别墅,梅兰坊石库门还有卫生设备,条件是很好的。


清末上海的照片都是西方记者拍摄的。当时比较多的是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上海发生的事情。《清末点石斋画报》就替代了尚末应用的照相机,记实上海。其中一些图画记录了租界木板房、里弄住宅以及木构架和石库门住宅雏形。可以看出石库门建筑中里木构架,也可以看到,清末已经出现了“里”的住宅形式。






石库门的发展


1860年,随着租界的越界筑路不断扩张,上海的城市由东向西推进。上海陆地形成是由西向东的,最早从青浦、松江一带,随着上游泥沙堆积,逐步推移外扩。提篮桥有个下海庙,就是渔民为了保佑出海而建的。而上海的城区,则是从外滩源、老城厢开始的,由东向西发展。外国人提出租地和中国人分开,选择了在苏州河和黄浦江交界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外滩源”的位置开始建设。这里地势险要,最早时候是清朝炮台,是黄浦江从长江进来后,继吴淞炮台之后的第二道防线。同时,由于上海开埠后,带来的地产经济效益,石库门住宅大批建造。中外房地产商如沙逊洋行、业广地产、哈同洋行等,也有中国官僚李鸿章、盛宣怀、华商周莲堂、程谨记、贝润生、严裕棠等都把目标投向石库门里弄。1910年后,老式石库门逐渐发展为新式石库门。

 



广西南路馀庆里、万裕街36号是早期石库门。可以看的出还有仪门的样子。


馀庆里在历史风貌区名录里面,而董家渡的万裕街36号已经被拆掉了。厦门路石库门、山西北路石库门(吴昌硕故居)属于老式石库门住宅,仪门风格差不多。山海关路282号,属于新式石库门住宅,很标准的。这是早年裘天宝银楼老板的住宅,保存完好。由于解放后一直作为工厂办事处,没有被居民占领过,连地砖都保护的很好。石库门里弄的发券,起到的是两边支撑的作用。比较典型的是渔阳里、新闸路新康里(已拆)。1920年代上海人口激增,住房紧缺,原来有钱人住的三开间变成了一开间。当然,容积率提高了,效益也更大了。


中国共产党是从石库门走出去的。1921-192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主要活动在上海。上海是红色摇篮。很多弄堂里有红色遗址。如复兴中路221弄12号又新印刷厂印刷最早的共产党宣言。陈独秀请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就在这里印。当时没地方印刷,共产国际代表拿了经费,开了这个印刷厂。连毛泽东也是在这里找到的正在校订的陈独秀的。又比如四川北路989弄38号南强书局,出版了大量进步书籍,是左翼文化重要基地,文化价值不亚于多伦路。




石库门的形态千姿百态


静安区的张园、虹口区的山阴路积善里、淮海中路石库门、威海路石库门、高桥镇石库门都有特色。由于受到土地条件的约束,上海也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库门,比如这个南市石库门,厢房就是常规的一半,像劈下来的“纸片房”。


石库门的匾额有特色,如尚文路113号写着“厚德载福”,还有石狮子保存完整。石库门天井比较典型的,比如山海关路石库门、复兴中路石库门。一般的石库门亭子间9-12平方米,位于灶披间比较热,所以房租便宜,诞生了具有上海特色的亭子间文学和很多的大作家。石库门的楼梯,可以看出大户人家的精致程度。石库门的窗户,水泥窗框、有木窗铁栅、木窗木栅等多种形式。石库门的山墙,和民居相比简化很多,已经变成了几何图形。石库门的转角,有些还有侧石和水泥护角,以防车辆冲撞,建造时考虑地很周到。石库门的地砖,如安吉路石库门、公益坊“颍川寄庐”,图案精美、色彩鲜艳,但有人不爱惜,一装修就敲掉了。

 


济南路185弄的“逸庐”是很有特色的建筑,如此精致,上海仅有。


通过这些照片,可以看得出当时居住条件是很好的。石库门原本是一个门牌一家人,有天井、客厅、厢房、前楼、亭子间、灶披间和晒台,适合两代人或三代人一起居住,冬暖夏冷、私密性好。石库门建筑施工技艺精良,无论青砖清水墙还是红砖清水墙,材质上乘,勾缝工整;砖雕、木雕精良、地砖精美、铁艺髙超。


然而,由于战乱难民潮和政治运动等原因,由于不合理地使用造成居住条件的严重恶化。许多石库门住宅,居住人口超负,建筑破旧,乱搭乱建,民生严重滞后。




石库门需要保护


上海市政协文史委曾经做过调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上海约有70%旧式石库门里弄被拆除,至2020年,根据‘十三五’至‘十四五’的旧城改造计划,现存的大多数石库门里弄将要消失。”如果不能在现阶段对具有遗产价值的石库门及时进行抢救,将带来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虽然近年来上海各级政府对石库门保护、开发和利用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但重土地开发轻遗产保护的思想一直存在。而且,由于房屋自身寿命的客观限制等历史原因,“超龄超负荷使用”导致石库门里弄居住密度高,使用压力大,居民的居住现状欠佳,使得民生问题改善和城市遗产保护相对立的认识也广泛存在。


现在主要的问题很多。城市要更新,但不能不分玉石地成批成批地拆除石库门,应该有选择性。由于一些粗制滥造的拆除,要土地开发,使得很多不该拆的也拆了。沙船是上海历史上典型的交通工具,也是上海城市的标志。董家渡的花衣街,就是清末民初沙船大王沈宅,好几进,连仪门的演变都展现出来了。但这里已经被连夜拆了,第一进有仪门和木构架拆了。后来,董家渡这一带高楼建起来,开发商又想要把这里作为卖点,要复建!露香园路的赵氏民国石库门,春节突击拆除后,只剩下一道墙。可笑的是,一个加拿大事务所又说要修复,还问我要老照片。很多石库门住宅,保护的时候不保护,卖房子的时候又要贴金了。大量具有丰富人文历史遗存的石库门被拆掉了,上海很多地方大变样了,一点痕迹也没有了。


上海市政协文史委建议,应将石库门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范畴,有重点、分阶段地挽救濒危遗产。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将石库门申遗列入“十三五”规划,尽快推动上海石库门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通过市、区二级统筹,以申遗促进纳入保护石库门里弄和风貌街坊的民生和基础设施改善,降低居住密度。提案还认为,上海应该出台相关法规,对具有重要价值的石库门里弄和风貌街坊,采取“先予保护”措施,借鉴国外先进保护经验,制定针对性政策;对已规划开发的地块通过征收、调整容积率、转移开发权等政策方法,解决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石库门的保护利用存在较多困难,上海市政府应结合全国现有的保护政策和保护措施,重点探索石库门保护利用的科学模式和政策路径,并在石库门特别集中的重要区域,如黄浦区、虹口区,选择部分里弄建立保护试点。


石库门保护要采取多种手段。步高里是原地改善型修缮,原址原貌原居民。在原先基础上改善,比如厨房厕所等等。张园是降低居住密度。张园(泰兴路)曾经是清末私家园林,1920年代倒闭后才作为房地产开发,不是一般弄堂,而是一个石库门群,各种石库门都有,是上海石库门的天然博物馆。田子坊是保留原建筑原貌适度商业开发,它比新天地好,建筑和里弄格局不变,仅作小幅度变动,现在成了上海第二个城隍庙。开明里、同福里征收不拆房,但问题是几个亿的贷款没有回报,政府压力很大。里弄保护,最好是原住民在里面,如果没有,保留下来做旅馆也可以。


保护石库门,我的意见应该愿意留的尽量留,不愿意留的货币置换离开。要发动民间,国家出规划,各家出钱,自己愿意改的改。动迁的人,装修以后可以回来。这里地段好,老的居民新的居民在一起,形成新的社区。不光要保护石库门,而且要把居民的文化形态遗传下去。上海的历史只有老的上海人才能讲得出来。如果只有房子,石库门里弄是死的。政府做公共设施,如停车、弄堂整修等,但政府不能包办。要进一步做好风貌区的保护规划,居民才能安心的住下去。

石库门申遗路还很长,但目标是坚定的。


上海石库门具有:世界独特、建筑精美、中西合璧、百年沧桑、城市遗产、海派文化、市井生活、红色印迹等8个特点,符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的条件。市政协文史委2016年向市人代会提交了提案, 要加快石库门申遗工作,列入十三五计划。申遗的过程,统一认识、汇聚力量、积累资源、激发热情的过程,只要全市人民坚持努力,石库门的申遗一定会成功!

 

本文根据娄承浩老师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同名讲座听录整理而成,并经主讲人确认。

回复“1”查看 精英讲坛 系列文章

回复“2”查看 聚焦上海2040 系列讲座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